醫療信息化五大建設熱點搶手
伴隨著新一輪醫療改革的啟動,醫療信息化建設也呈現出一些新的熱點。
國家發改委《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征求意見稿)》的推出,意味著承載國民福祉的醫療改革再次踏上征程。新醫改不僅明確了未來的目標和方向,而且最為重要的是在每一個環節都對信息技術的應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技術:醫改的助力者
在新醫改中提出的總體目標是: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到2020年,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基本建立。政府主導、傾向基層、全民覆蓋、均等化、公益性成為了本次醫改的五個關鍵詞。同時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和健全藥品供應保障體系也是本次醫改的重點。
新醫改中提出了要通過信息化手段,建立共享服務,也就是要在醫療服務整個環節里協同和整合。由此不難發現信息技術的應用將作為醫改的重要任務之一。
信息對于醫院服務,公共衛生領域,藥品管理過程等環節都很重要。由于醫療服務這個行業本身的特點,信息技術應用是可以延伸到非常高、非常深入的階段。我國公共衛生和醫療體系正在處于變革的階段。
IBM 針對醫院院長、CEO和CIO所做的一些調查發現,他們將對信息技術的需求擺在了整個業務變革中的首要位置,而且也對信息技術應用提出了很高的期望。但是要實現這一問題,醫院不同部門的人關心不同的話題,比如有的人關心服務質量,有的人關心服務成本,還有人關心對于建設和諧社會和造福群眾來說,能否提高我們老百姓的健康水平。
比如現在大醫院,幾乎所有的門診都是建立在電腦信息系統上,包括掛號、分診、劃價、取藥和辦理等一系列手續等。如果這個信息系統出現了問題,整個醫院的運作都會癱瘓。可想而知,由于醫療服務的特點,如果服務癱瘓,會產生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由于醫院服務的復雜性,從國際、國內來看,信息在醫療服務過程中的應用都是遠遠滯后于電信、金融和制造等行業,也滯后于政府的功能職能部門。
以病人為中心 實現三者平衡
簡單來說,醫療改革中,所作的一切都是圍繞以病人為中心展開的,并又必須在服務成本、服務質量和服務的可及性之間取得三者的平衡。也就是強調了以人為本的大原則,使醫療服務受眾,也就是使病患者能夠得到最好的醫療服務,解決長久以來看病難、看病貴、看病煩的問題。
服務的可及性是指“人人享有基本醫療服務”,簡單來說就是實現惠民和可及。醫改中強調了加快建立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同時完善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快建設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主體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網絡,采取改善服務能力、降低收費標準、提高報銷比例等綜合措施,引導一般診療下沉到基層,逐步實現社區首診、分級醫療和雙向轉診。信息技術將在以上環節發揮重要作用。
從服務質量角度來看,醫改中強調了所有醫療機構都需要實施屬地化和全行業的管理,采取臨床服務、人員培訓、技術指導、設備支援等方式,幫助其提高醫療水平和服務能力。完善醫療衛生服務標準和質量評價體系,加快制定統一的疾病診療規范,健全醫療衛生服務質量監測網絡并建立信息公開制度,促進不同醫療機構之間人才的縱向和橫向交流。在這些環節,政府需要借助IT技術來監管公立醫院的醫療服務質量,實現信息互通。
在服務成本方面,醫改中提出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醫療保障為主體,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為補充,覆蓋城鄉居民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實現不同醫院之間的醫療檢驗結果的互認。逐步提高政府衛生投入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使居民個人基本醫療衛生費用負擔明顯減輕。借助IT手段,可以使醫院系統進行信息整合并建立連續的醫療健康記錄,讓百姓在沒有地域的限制下實現互聯互通。
聚焦五大熱點
隨著新醫改的逐步推進,醫療信息化建設也將迎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具體而言,有五大領域將是醫療信息化建設的熱點:
IDN/IDS(Integrated Delivery Network/System,整合交付網絡/整合交付系統)。協同醫療延伸了中心或專科醫院的覆蓋范圍,增強了優質資源的可及性,從整體上降低了醫療服務的成本。而一定的治理規則,還可以漸次把協同成員的服務水平拉齊拉高。這樣,相同的患者體驗可以有效地分流病源。IDN模式的主要挑戰來自質量保障和財務分配模式。由于在協同過程中,并沒有發生醫療實體的產權合并,如何建立一套持久有效的管理、治療、收費的治理模式,是IDN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從服務整合的內在規律來看,有兩種方案比較可行,一是所謂“垂直的”IDN,即一個綜合的中心醫院帶動一批基礎和社區診所;二是專業職能(如放射、影像、化驗、護理等)的集中化運營。在IDN模式下,轉診和檢驗報告互認等都成為很基礎的服務。
醫院資源規劃管理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有許多因素促使越來越多的院長開始更加關注醫院的運營效率,醫院和企業一樣也需要一套合用的資源規劃和管理系統。ERP的本質是在產品/服務的形成過程中,監督優化人力/資金/物料等生產要素的使用情況。在醫院,從藥品器械的滯院和臨床損耗等成本費用管理,到科室績效評估考核,乃至臨床路徑各個環節的服務追蹤優化等。ERP是一個有效的工具手段。
以信息技術手段推動管理變革的挑戰主要來自臨床一線,習慣勢力和績效指標的設計缺陷使ERP很難一下被廣泛接受。應當指出,傾聽科室的聲音并不一定意味著ERP是對現有體系的機械拷貝。ERP和HIS一樣,應當首先是變革的載體。
個人健康記錄PHR(Personal Health Record)/eHR/eMR。這是一個充斥著觀點和爭論的地方,背后有不同的角度和意圖,包括關注臨床輔助,關注預防醫學;關注費用和健康統計;關注交換和互操作,關注標準和協議等。應該說,有健康就要有健康檔案。這樣說是表示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對于實現醫療服務的全覆蓋的重要性(這里甚至有一個社會認知心理的問題。比如,說居民醫保全覆蓋,人人享有醫療保險,這是一回事。如果給每人發一張像銀行卡那樣的卡片,老百姓就會帶著它。還可以圍繞卡片開發許多衍生的應用和服務。如果給大家人人建立一份健康檔案,并且可以在網絡上看到,可以在家里查詢,可以讓子女訪問。這樣的做法將推動醫療服務的覆蓋面和覆蓋力度)。電子病歷是包括轉診在內的醫療服務創新的基礎,是循證醫學的基礎,是醫院信息化向服務臨床過渡的必由之路。
HIMSS把電子病歷導入分為從0~7共計八個階段,可由此略窺其實現之路的漫長。IBM在評估醫療信息化發展階段所采用的Prolink方法論也從信息模型、醫囑執行情況、科室整合、醫藥整合、醫療醫政整合程度等循序漸進地分析和理解電子病歷的實施路線。
電子病歷在醫院的挑戰包括如何認識和評測ROI(投資回報率),如何開發方便醫師的CPOE(Computerlized Practitioner''s Order Entry),如何保護醫師的專有知識(電子病歷既包括病人的隱私,也包括醫師治療方案中可能涉及的專有知識),如何在大范圍內整合信息來源等。
HIS(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醫院信息系統)。HIS已經成為大中型醫院的基本生產環境,可以說離開了HIS,醫院就不能正常運轉。目前HIS的發展有以下的方向和挑戰。首先,實施HIS前,要梳理業務、服務和管理流程。還應該拓展信息覆蓋范圍。如醫護工作站的廣泛使用實現從信息流的角度對于患者端到端的服務。其次,引入條碼和RFID等技術手段,使HIS具有醫政服務能力。再次,在工作流完整性。例如,建筑在SOA的企業服務總線ESB(Enterprise Service Bus)提供患者或病種的完整信息;在建立服務合規性,特別是診斷、用藥、治療、護理等各個環節的項目和計費的規范性,符合醫療保險監管的要求。最后,是基礎設施升級的問題。由于HIS在門診服務方面的重要性,醫院需要建立企業級計算環境,以抵抗大作業量對于系統的沖擊,保障HIS必要的穩定安全。
數字化醫院。現在網絡和信息技術可以使醫療機構更加智能化。除了自動化管理帶來的質量和效率的提高以外,數字化醫院的主要價值還包括臨床路徑的優化改造甚至是個性化調整,可以提升患者的就醫體驗,縮短滯院時間,和減少服務差錯。而我們面臨的挑戰在于臨床、信息、基建三個部門的協作。在醫院的基礎建設階段,保障數字化醫院的設計和施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