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共衛生信息系統建設方案(草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一、背 景
公共衛生信息系統是國家公共衛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2003年上半年的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型肺炎重大疫情災害,暴露出我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不健全,公共衛生發展嚴重滯后。為了加強我國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黨中央、國務院要求用3年左右的時間,建立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醫療救治體系和衛生執法監督體系。公共衛生信息系統建設是上述機制和體系建設的重要環節和紐帶。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信息技術和基礎設施的普及,我國公共衛生信息系統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初步建立了以疫情、疾病監測、衛生監督為主體的公共衛生信息系統,形成了從縣到中央四級衛生防疫信息網絡。目前,我國開展的公共衛生信息收集主要包括:疫情報告、疾病監測、居民死亡原因統計;食品衛生、環境衛生、學校衛生、婦幼衛生、職業衛生狀況監測;公共衛生資源及服務利用統計。上述報告和監測系統在我國疾病預防控制和公共衛生管理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SARS疫情的發生和蔓延,充分暴露出當前我國公共衛生信息系統存在的缺陷,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疫情報告、疾病監測時效性差。我國疫情報告、疾病監測實行旬、月報和逐級統計報告制度。2000年,由國家和地方投資,依托國家公用數據網建立了衛生防疫虛擬專網,實現了縣及縣以上疾病控制機構間的疫情報告和數據傳輸。但是,在疫情報告、疾病監測的數據源頭--醫療衛生機構,疫情報告還是使用紙質報告卡,通過郵寄或電話方式向縣(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然后,再由縣(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按全國統一的軟件錄入計算機,“逐級上報”,“逐級審批”,不僅報告周期長,且容易發生人為干預現象。在SARS防治中,個案病例從發病到國家收到報告的時間,全國平均為8-9天,從住院確診到國家收到報告的時間為3-4天。報告時間的滯后,嚴重延誤了戰機。
二是衛生信息網絡覆蓋面小。疫情報告、疾病監測系統的網絡僅僅覆蓋全國縣、市、省和國家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而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單位和報告人,主要是縣及縣以上醫療機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農村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各種形式開業診所及其醫務人員,卻不能實現網上直報。
三是醫療救治系統信息不靈。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和SARS這類不明病因的疾病,如果不能準確掌握醫療機構可利用的床位、轉運能力、專業醫生、護理能力、診療設備、救治藥品、防護設施等各種資源信息,必定出現混亂局面。同時,由于醫院與疾病控制部門間的信息鏈條不完整,造成醫療救治信息不靈,患者的接收和處置常常處于被動。
四是衛生執法監督信息系統建設滯后,不適應衛生執法監督工作的需要。全國衛生監督信息系統建設嚴重缺位,只有個別地區開展衛生執法監督信息化工作,全國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
五是缺乏國家統一的公共衛生信息平臺,信息整合能力差。過去,衛生系統信息建設由于在信息標準開發、數據編碼和交換方式等方面沒有投入,使得醫療、預防和衛生管理之間信息不能共享。
現代化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指揮和處理,必須采用先進的信息處理技術和現代管理手段,實現對突發事件的辨別、處理和反應。信息系統的建設要求能對事件處理全過程進行跟蹤和處理,實現從突發事件相關數據采集、危機判定、決策分析,命令部署、實時溝通、聯動指揮、現場支持等功能,以便對危機事件做出最快、最有效的反應。
綜上所述,我國公共衛生信息系統薄弱環節和空缺領域多,基礎建設和系統建設任務十分巨大。
|
|